• 主頁
  • 機構事工
  • Tvpluz
  • 人物見証
  • 申請播放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認識我們
  • 你的支持
  • 福音產品
  • 聽信真道(亞洲)
  • 機構事工
    • 2021年份
    • 2020年份
    • 2019年份
    • 2018年份
  • Tvpluz
  • 人物見証
    • 人前人後
    • 証焦點
    • 愛生命愛香港
  • 申請播放
    • 表格下載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真証傳播」季刊《証信息》
    • 人前人後
  • 認識我們
    • 認識真証傳播
    • 總幹事家書
    • 加入我們
    • 辦公室資料
  • 你的支持
    • 《等一個擁抱》電影包場
    • 感恩・代禱
    • 奉獻方法
    • 付款安全指引
    • 捐獻者權利約章
  • 福音產品
    • 証購網
    • 免費下載
    • 售賣點
  • 聽信真道(亞洲)
主頁   人物見証
人前人後系列
洪家耀──
海豚的僕人
閱讀「洪家耀:海豚的僕人」印刷版
am730 2015年3月13日 / 明報 3月17日

人稱他為海豚守護者,他卻更愛自稱為海豚的僕人。十多年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為保育華南一帶、尤其是香港水域內的海豚,上天下海,埋首研究。雖然受聘於政府,監察香港海域內的生態和海豚活動,他卻毫不避嫌,不斷發聲,反對罔顧生態健康的建設,包括機場第三條跑道;對他來說,生物與人平等,看不過眼把動物關起來,作為訓練、觀賞;也不值人類對大自然肆意的掠奪,認為有違「地球管家」的天職。
往海洋之路
相約洪家耀在快餐店見面。馬上就感受到他的爽快:笑著自我介紹叫Samuel,堅持不讓我招呼、自己去排隊點餐,帶回一杯新地,然後一邊有一口沒一口地吃,一邊訪談,說話隨和而用心。

Samuel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中學畢業後遠赴美國升學,輾轉回流,成為了香港罕見的鯨豚專家。卻原來在青少年時期,Samuel接觸大自然的經驗不多,出海游泳、釣魚的次數寥寥可數。熱愛海洋的種子卻早藏心坎。「自小就愛看電視上的生態紀錄片,例如《變變變生命力》,我一定按時蹲到電視機前,尤其沉迷於海洋生物。」電影《大白鯊》系列,有人看完不敢下水,他卻從此更加迷戀一片汪洋。「片中海洋學家MattHooper尊重海洋生物的態度,叫我難忘。」

中學階段的Samuel遇上優秀、投入的生物科老師,自此愛上生物科,離港赴美之前已決意選修有關科目。大學三年級,Samuel在美國轉往另一所大學就讀,初次接觸海洋動物學(Marine Zoology),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從此不斷求學、實習、拜師。1997年輾轉重回香港參與中華白海豚研究,至今接近十八年。
保育海豚 不斷發聲
近年,香港西面不斷進行大型基建工程,包括赤鱲角新機場、港珠澳大橋等等,帶來前所未有的環境生態破壞,對一直以那一帶水域為家的海豚帶來致命影響。根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2014年發表的報告,2003年經常在香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有158條,到了2012年,已經減少至61條。

雖然,政府及相關機構是Samuel及其工作團隊的主要客戶,一直聘請他們監察香港海域內的生態和海豚活動,他們卻毫不避嫌,不斷發聲,反對罔顧環境健康的建設,例如機場第三條跑道的興建,希望喚起政府和大眾反思生態的保育。

「我們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然而,一方面因為我真的關愛海豚和海洋生態,另一方面,我也深信這是基督徒的天職。」Samuel說。
生物平等 人非至高
「我的領受是,人和各樣生物是平等的,只是人要肩起管理之職,讓人和各樣生物和諧共處。」Samuel認真道。「所有人都應該重視保育,特別是基督徒,因為這是神給我們的第一個命令。在我看來,我的工作正也是我對神的侍奉。」

「社會上不少人都認定人最重要,目空一切。以填海為例,英文是reclaim,直譯『取回』,彷彿海洋原來就屬於人,倒泥填海,破壞生態,似乎天公地道,因為人最重要,社會發展最重要。」

「又例如坐船,人總追求愈高速愈好,爭分逐秒,卻不理會高速行駛的船隻會對海豚造成重大傷害──牠們連浮上水面呼吸都要提心吊膽。彷彿, 人就是天地間最寶貴最重要的生物。我絕不認同。」

基於同樣理念,Samuel也反對捕捉海豚、海獅甚至鯨魚等,訓練娛賓:「訓練員一吹口哨,翻筋斗,再吹口哨,拍拍尾巴。我實在看不過眼。人太自大,自以為是地球的主人,肆意侮辱其他生物。」或有人認為,這類表演有助推動人,特別是小朋友,愛上動物。「這種想法已經過時,想要欣賞動物,應該在大自然的環境內,不造成騷擾。畢竟,動物本該生活於大自然啊!關起來訓練、觀賞,必會給牠們造成傷害。就像人給關進監牢一樣,怎可能健康、快樂?」

從去年開始,Samuel與一些同樣從事生態保育工作的基督徒,發起組成「香港基督徒自然保育工作者團契」,互相支持。「聖經中有關人管理大地的天職,莫說一般人不理解,就是不少基督徒也有誤解。我們正是希望更多人能反思自己的責任,珍惜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機會。」
要take,就要give
近年,氣候變化、污染等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儘管有不少環保人士不斷聲嘶力竭,呼籲大家愛護環境,情況卻似乎未見好轉。

「有時候我也難免感到沮喪。」Samuel說,「卻不會放棄,也不絕望。我的良師益友,也是我非常佩服的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曾經提出對自然生態的未來仍存希望的四大原因:一是人的腦袋,二是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三是大自然的頑強,四是年輕人的決心。她一再鼓勵大家,哪怕力量再微小,地球和生物的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確實有光明例子的。Samuel說,有一個由基督徒組成的國際環保團體,名叫A Rocha,這些年一直在世界不同地方進行環境復育工作。在巴勒斯坦有一片濕地,原本是雀鳥天堂,經過戰火洗禮,飽受摧毀,雀鳥四散。 A Rocha集資買下了那一片土地,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成功讓雀鳥逐漸回歸。「大自然的保育就像提款機,要take,就要give。過去只榨取,不付出,其實是在透支我們子孫的資源。」
還海豚一片自由空間
成年中華白海豚呈粉紅色,樣子可愛,自從成為香港1997年回歸活動的吉祥物後,粉絲漸多。自稱「海豚僕人」的Samuel,其實同樣喜歡另一種以香港水域為家的江豚。「江豚沒有中華白海豚的長嘴喙,個性害羞,絕少跳上水面,所以不如中華白海豚那樣吸引眼球。」

「我跟海豚就像朋友一樣,我觀察了牠們十多年,牠們其實也觀察了我十多年。海豚非常聰明,非常有靈性,牠們的語言系統,複雜程度遠超一般人想像。從海豚的眼神就可看出,牠們和人是有交流的。」

「香港有原居民,權益值得保護;但其實中華白海豚也是香港的原居民,只是牠們不懂發聲。」

「我很幸運,有機會一步一步踏上鯨豚研究之路。我目前的努力,表面上是保護海豚;所謂環保,表面是減碳節能,反對過分建設。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其實是改變人心,是深層次的思想改變,心態改變。希望人不再自大,不再貪婪,以為一切生物、一切資源都服膺於人;也希望人能重新認識自己的責任。」

他語重心長道:「希望你我的兒女,以至兒女的兒女,日後依然有機會在香港的水域上,親眼看見健康、快樂的中華白海豚自由暢泳。」
彭順強
生逢亂世 有種責任
上一頁
陳靜曦
魔法「蛋糕」夢
下一頁
印刷版
am730 2015年3月13日 / 明報 3月17日
邀請洪家耀作嘉賓
討論問題
究竟作為基督教的門徒‘我們要以什麼作為我們生命的目標?
其實耶穌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每一位基督的門徒所應該追求的目標:我們要以幫助上帝在地上建立他的國度而活:我們要參與並委身於基督的使命~:我們要將身心奉庸犬‘實踐上帝的愛和憐憫~和平與公義‘令每一個人都有豐盛和整全的生命。以基督為中心的宗教教育‘是要能夠議人跟隨基督的道‘委身於實現上帝的管治
其他見證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神手中有明天
譚永亨
逆風飛翔
多走一里路
人物見證系列
關鍵字
長者社區差傳信仰環境家庭青少年靈修人物教會成長音樂職場聖經
回頁頂 
聯絡我們

真証傳播
福音傳播中心
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
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 下午6: 0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852) 2409-1233
(852) 2615-9806
info@gnci.org.hk

網站地圖
機構事工
Tvpluz
人物見証
申請播放
城中話題
機構出版
認識我們
你的支持
福音產品
下載區
手機應用程式

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訂閱電子報

你的支持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