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機構事工
  • Tvpluz
  • 人物見証
  • 申請播放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認識我們
  • 你的支持
  • 福音產品
  • 聽信真道(亞洲)
  • 機構事工
    • 2021年份
    • 2020年份
    • 2019年份
    • 2018年份
  • Tvpluz
  • 人物見証
    • 人前人後
    • 証焦點
    • 愛生命愛香港
  • 申請播放
    • 表格下載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真証傳播」季刊《証信息》
    • 人前人後
  • 認識我們
    • 認識真証傳播
    • 總幹事家書
    • 加入我們
    • 辦公室資料
  • 你的支持
    • 《等一個擁抱》電影包場
    • 感恩・代禱
    • 奉獻方法
    • 付款安全指引
    • 捐獻者權利約章
  • 福音產品
    • 証購網
    • 免費下載
    • 售賣點
  • 聽信真道(亞洲)
主頁   人物見証
人前人後系列
早晨,你還沒有死?
閱讀「陳念聰──早晨,你還沒有死?」印刷版
《明報》2017年01月17日

雖然香港自詡為國際都會,但香港人一般都缺乏國際視野。如果沒有「911」,大抵香港人沒有多少個會注意到塔利班和阿富汗,更遑論喀布爾、坎大哈等地方的名字。不過,總有些人是與別不同,願意認識這些罕為人知的地方,甚至進入其中生活,一同經歷危險或生死,陳念聰醫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2017年1月10日,阿富汗全國三個城市相繼發生四宗恐襲,造成50多人死亡,過百人受傷。塔利班(Taliban)已承認其中三宗襲擊的責任。
是的,一提到阿富汗,想到的也許就是塔利班、基地組織以及飽經戰亂和饑荒摧殘的阿富汗難民。這個在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強國,據聯合國指出,仍然是全球最危險,充滿暴力和危機的國家。在去年前9個月中,平民死亡的人數突破歷來紀錄,主要是死於戰亂。
“當時我們經常說一個笑話:「早晨,你未死咩?」原來「昨晚附近被轟炸過”
陳念聰,本身是一位眼科醫生,卻因為大學時代的一個體驗,走上了一條與別不同的醫生路。1993-1999年,他與太太在阿富汗擔任醫療教育及宣教工作,在那個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的日子(當然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的香港是另一個故事,但總較阿富汗的情況好),他倆卻在這給戰火蹂躪的中東小國中,每天經歷生與死。

「當時我們經常說一個笑話:『早晨,你未死咩?』原來昨晚附近被轟炸過。」陳念聰在阿富汗戰區生活的6年,每天面對的,不是工作如何忙碌、老闆客戶如何難服侍,而是飛彈與火箭的襲擊,無論是在家旁邊,或是在駕駛的路上車旁,陳念聰說都是經常發生。「我們鄰居試過『砰』一聲的中彈,只是我們逃過一劫。」

可以想像,在阿富汗生活,生死只懸於一線。「有一次我們回家,發現窗旁的沙發坐墊上有一顆黑色的東西,仔細看原來是子彈,估計是穿過窗簾射進來,坐墊也給燒穿了一部分。我想如果我和太太其中一個當時坐在那沙發上,應該已經中彈死了,幸好當時我們不在家。那場景讓我們看到原來死亡是如斯接近。」

但同樣叫他訝異的是:「當地的朋友每天面對死亡的威脅,今天更多恐怖襲擊,生命更沒保障。生命無常,但卻看見他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在艱難的環境下堅持下去,肯定生命的意義。這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

陳念聰與阿富汗的因緣,始於一對美國老夫婦,他們因為工作路經香港,住進了陳念聰的家,這對夫婦是在阿富汗做醫療和醫療教育工作,當時正需要人到阿富汗去協助。陳醫生的眼科專業和對醫療教育的興趣,正好切合這機構的需要。6年生死邊緣的日子,原來並不是他們起初選擇到阿富汗的預期。

不過天性樂觀的陳念聰,反覺得當日去阿富汗並不比今天危險。「其實現在更危險,因為現在武裝份子針對的目標,是志願組織人員。」今日敘利亞阿勒頗的慘烈戰況常在新聞中出現,他認為這表示聯合國已失去應有的作用,大國在全球搶資源,造成全世界的貧富懸殊。
“找到人生意義,離世時才不會後悔;在還有選擇時就 要選擇,該做的事不要等到退休才去做”
「雖然當地很窮,但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鍛鍊出抗逆力。」就如當地居民早上常說的那個「你未死咩」的黑色笑話,其實帶點無奈,但他們卻能真心笑出來,「醫生與病人都接納他們身處的困境。」在將亡之地還可輕鬆帶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神跡。

當死亡成為每天擦身而過的事,人對生死也會看得坦然。陳念聰與太太到當地不久,已經感受到生命威脅,他太太甚至已為陳念聰的安息禮做了準備。「當死亡要來的時候,基督徒不會有優待。」

也許因為對生死有深刻的體會,陳念聰對成敗也看得通達,看生命意義有別於主流。「生命意義是要尋找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方向。如果只跟隨社會的價值觀走,很容易會迷失。找到人生意義,離世時才不會後悔;在還有選擇時就要選擇,該做的事不要等到退休才去做。」

從阿富汗的6年歸來,陳念聰加入了施達基金會,決定在有生之年服侍不同種族的人,以另一種方式去為活在艱難中的異邦人帶來盼望。
“期望可以漸漸建立跨文化和國際的交流平台,為世界做些事情”
施達基金會(CEDER,代表了5個核心工作:Christian、Education、Development、Advocacy、Relief,即基督徒使命、教育、發展、倡議、救援)是一個「藉教會,經教會,扶貧濟困」的國際組織,集合城市的資源,在不同國家透過資助當地教會推行扶貧項目,他在過往多年亦擔任施達基金會的總幹事。

「我們希望香港教會對國際多點認識,事實上,香港自從911以後,對穆斯林及跨文化宣教的關心多了。」陳念聰說,靈性對人、群體,以至政府,都有很大關係。「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問靈性與上帝的問題,而信仰從來沒有把社會(關懷)與真理分開。」

陳念聰補充說,施達基金會最近關注跨國人口販賣,原來這問題在國際上的嚴重性僅次於毒品,受害人有約3,700萬,比軍火買賣還要嚴重。

陳念聰當年入讀港大醫學院,算得上是天之驕子。1980年,他到英國倫敦參加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聚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ristian Medicine Students(簡稱 ICCMS)。「當年沒有想過非洲竟然已經有醫療宣教,我想華人都是有資源的,但華人宣教的對象都是華人,很少有跨文化的,那一次的會議讓我體會信仰,打開眼界。」於是他就起步尋找醫療宣教的機會。直到今年差不多40個年頭,他的心思仍在「世界」,手卻在本地不斷努力,盼望有一天,香港人對世界的關注,不再只是吃喝和消費,還有關懷貧窮與靈性的更新。

離開阿富汗後,陳念聰更多時間在亞洲和南亞地區,關注的角度也不再是單純的扶貧救災,他期望可以了解新一代年輕人的想法。

「世界變得很亂,價值觀、國際關係也跟以前不同,很想知道年輕一代怎樣看這世界,包括不同國家、宗教和文化背景,阿拉伯世界的看法更是不一樣。阿富汗與南亞比較接近,我很想知道新一代怎樣看,怎樣合作,也很想知道世界舞台的變化會是怎樣的。」

「期望可以漸漸建立跨文化和國際的交流平台,為世界做些事情。雖然, 未來世界還未可知。」
在矛盾中看見機會
上一頁
在深水埗響起的音樂
下一頁
印刷版
《明報》2017年01月17日
邀請陳念聰作嘉賓
討論問題
究竟作為基督教的門徒‘我們要以什麼作為我們生命的目標?
其實耶穌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每一位基督的門徒所應該追求的目標:我們要以幫助上帝在地上建立他的國度而活:我們要參與並委身於基督的使命~:我們要將身心奉庸犬‘實踐上帝的愛和憐憫~和平與公義‘令每一個人都有豐盛和整全的生命。以基督為中心的宗教教育‘是要能夠議人跟隨基督的道‘委身於實現上帝的管治
其他見證
奔跑的勇士
German
走進穆斯林社區
那些捕風的日子
人物見證系列
關鍵字
人物長者音樂青少年聖經差傳成長教會職場信仰環境靈修社區家庭
回頁頂 
聯絡我們

真証傳播
福音傳播中心
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
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 下午6: 0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852) 2409-1233
(852) 2615-9806
info@gnci.org.hk

網站地圖
機構事工
Tvpluz
人物見証
申請播放
城中話題
機構出版
認識我們
你的支持
福音產品
下載區
手機應用程式

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訂閱電子報

你的支持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