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機構事工
  • Tvpluz
  • 人物見証
  • 申請播放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認識我們
  • 你的支持
  • 福音產品
  • 聽信真道(亞洲)
  • 機構事工
    • 2021年份
    • 2020年份
    • 2019年份
    • 2018年份
  • Tvpluz
  • 人物見証
    • 人前人後
    • 証焦點
    • 愛生命愛香港
  • 申請播放
    • 表格下載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真証傳播」季刊《証信息》
    • 人前人後
  • 認識我們
    • 認識真証傳播
    • 總幹事家書
    • 加入我們
    • 辦公室資料
  • 你的支持
    • 《等一個擁抱》電影包場
    • 感恩・代禱
    • 奉獻方法
    • 付款安全指引
    • 捐獻者權利約章
  • 福音產品
    • 証購網
    • 免費下載
    • 售賣點
  • 聽信真道(亞洲)
主頁   城中話題   胡志偉牧師「本週評論」(第廿二輯)
社交媒體與牧養
編者/作者 : 胡志偉牧師
數碼文化
大多港人愛用的「社交媒體」,包括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Whatsapp、WeChat、Line、Youtube與微博等。毋庸置疑,我們正生活於網絡世界之中,64%人口普遍使用智能手機(全球佔第二,次於新加坡) 。按〈2015年互聯網、社群及移動媒體報告:環球數碼統計數字網要〉報道,香港於上網速度、使用社群媒體人口比例、使用手機上網到社群媒體等三方面均名列世界第2。

「社交媒體」不僅是網絡工具,促進我們互相結連與分享,更呈現一種不斷創新的文化範式,改變了人類的整體社群生活,是超越我們的想像。資訊發放已不再是主流媒體所能操控,發放方式已不再是單向式紙媒宣傳品;活動或社會運動隨時即興地因應事件而自發進行。

當我們搜集資訊的形態轉變,我們的學習模式與整理知識同樣帶來改變。Liz Wiseman於 Rookie Smarts 論述「新丁」(或菜鳥) 反而有更好的優勢,「這個世紀關鍵的技能不是你知道有幾多,乃是你學習得有多快。」自以為是的專家,反而限制了學習,專門知識只能停留於某套框架內,不能跨界而立。

另一方面,大量資訊的湧現,有時真假難辨,知識變得「碎片化」與「表面化」,深入的反思與交流則越來越困難。數碼文化的即時性與互動性,有時使人疲於處理轉瞬即逝的資訊,卻無力考究更深入的知識。
使用媒體
本港華語堂會有17.7%(228間)以堂會正式名義開設「臉書」帳戶/專頁,而英語堂會有65.0%(39間);這反映本港教會領袖,對社交媒體存有戒心,害怕有粗口或批評言論而難以管理。

就筆者觀察,教牧使用臉書估計佔一半左右,牧養青少年的教牧自然較多使用社交媒體,而堂主任多只看別人而不自身表達的居大多數。美國Christian Theological Seminary一項關於「新媒體企劃」(New Media Project), 調查顯示年輕教牧在職事方面應用社交媒體 (2011年) :
整體而言,華人教牧對新媒體多存負面態度;就以第九屆華福會有關「媒體與宣教」課題,陳世冠牧師的論述就是典型教會的思考;惟有神的道永遠長存,可放於任何時代與場景,均是正確的。筆者同輩教牧多懼怕捲入Facebook或Whatsapp組群的爭議中,這是可以理解。
應對原則
有人認為「鬧爆文化」(來自2012年11月電視節目)源自社交媒體,嚴重影響了教會文化,而「雨傘運動」引發的立場,更易造成兩極的敵對。任何媒體使用必存有善用好處與濫用惡果兩方面,社交媒體只是人性的伸展,把善與惡同時擴大化。

臉書使傳統的「公」「私」界線難以清楚劃分,形似「公共塗鴉區」,於是不同友人路過皆可自由地在你臉上留下不同痕跡,你就得接受此遊戲規則。無論有些臉友的意見是合意得體的,有些則是亂罵髒話的,我明白這是各自表述,不是一槌定音。面對有人鬧爆,教牧如何合宜應對,筆者建議 L.E.A.D. 原則作為參考 :

1. Listen 聆聽

教牧要理解臉書不是教會刊物或所謂「神聖空間」,乃是臉友個人言論平台,遊戲規則是與堂會網頁不一樣,內容不被過濾與審查。因此,你可視之為集體的意見平台 (視乎你交友的類別與數量),教牧嘗試在臉書各人發言內,了解不同人等對若干議題的看法與意見。

教會領袖要有勇氣承載教內外人的質疑與提問;過度的防衛機能只會讓我們看不見真相、聽不入異議。臉書或 whatsapp提供安全空間,讓信徒表露自身真我,表達意見與感受;教牧宜多肯定與鼓勵,如個人化使用臉書或whatsapp傳送訊息。社交媒體雖是新生事物,然而社交關係並非新事,任何時候虛心聆聽是需要的, 社交媒體擴闊了我們聆聽的承載量。教牧要學習聆聽不同意見,並表示尊重,即或聽見不該聽的,如有會眾批評你上主日的講道,也不宜作出回應或找對方對質。社交媒體讓我們聽多了,或無意中聽到了,不要就你牧養會眾的任何言行作監察與審查,這不是你份內之事。

2. Engage 參與

教牧使用社交媒體,不享有任何特權,臉友不理會你是牧師,或是傳道,對你在臉書的言論自然平等地作出回應。基本而言,臉書場景難以作深入的文字言談;就近發生事件,各抒己見是正常的參與。即或有臉友不同意你的見解,或指陳你見解的不足,教牧可視為磨練情緒智商或提升思辨能力的契機,越多與人交換意見,就越能提出令人認受的見解。

教牧要承認個人見解,並不等同絕對真理;存開放態度,容許個人立場或見解有時需要作出修正。筆者於Facebook觀點有時於事後反省,也發現有錯失或偏頗,但另一方面我也不會要求自身「字字準確,言論無錯」,若是這樣,就不要玩Facebook了 !

3. Avoid離場

社交媒體只能提供某一層面的交往,更好的文字言談也不能取代面對面的溝通,只閱讀文字,缺少了面部表情與聲音等,誤解容易發生。筆者於臉書見過不少臉友因不滿對方言論而斷交,當一方輕鬆講笑時,另一方可能認真過度。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透克教授(Sherry Turkle),經過多年研究後寫了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指出資訊科技只能帶來偽造的親密,人與人的對話仍是必需的。「我還有許多事要寫給你們,但不想用紙張筆墨;我希望能到你們那裏去,與你們面對面交談,使我們滿心喜樂。」(《新漢語譯本》,約翰二書12) 真實的交往需要「面對面交談」。

由於社交媒體如臉書或 whatsapp有其限制,有時有理難以說得清楚,我們難以投資更多時間作深入討論,我們要接受「碎片化」談話。當教牧發現有些討論變得激烈或人身攻擊,適當離場也是明智之舉。教牧不宜樣樣議題要宣示立場,也不要就若干議題死纏不放。

4. Discern 察驗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帖前五21-22) 教牧面對推陳出新的社交媒體,我們要慎思明辨,言行一致;社交媒體內我們難以「裝假」,一時一樣的面孔,或一轉臉就前言不對後語,自然令一向對資訊抱有疑心的網絡人不能信服。

教牧要培育「媒體意識」(media sense)、「創意式深度」(creative depth) 與「貫徹的禮貌」(consistent courtesy) 等「數碼美德」(digital virtues)。
結語
當我們適當地參與,並能從錯失中有所學習 (有誰不曾在臉書或其它媒體寫錯、貼錯連結或放錯圖片),社交媒體並不是洪水猛獸,乃是進入數碼文化的一場社會運動。問題不是利用或善用,乃是思考的改變,我們一面批判,一面耕耘,這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此稿成於2013年,因應崇基學院神學院「網絡與牧養」研討會,重新修訂而成。)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二、財富
 
黃文謙
上一頁
F‧理財錦囊
 
下一頁
胡志偉牧師「本週評論」(第廿二輯)
  • 會堂「事奉項目化」的危機
  • 會堂走過新市鎮的年日
  • 進場又離場
  • 宣信博士與更新教會
  • 教會之好大喜功
  • 勸教會領袖於政治爭議的「不作為」
  • 走進社區的會堂
  • 移植模式的關鍵因素
  • 體制權力的傲慢(下)
  • 體制權力的傲慢(上)
  • 求真求是見寬容
  • 雨傘運動兩周年分享
  • 會堂怎樣應對抽籤的政治?
  • 新思維與舊操作 - 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見聞
  • 牧養初職信徒
  • 會堂中立與選舉政治
  • 本週評論﹙第廿一輯﹚
  • 本週評論(第廿三輯)
最新話題
四十九、不吃眼前虧
 徐武豪博士
 2021-04-19
 12
 
十、恐懼
 黃文謙
 2021-04-19
 8
 
四十八、百忍成金
 徐武豪博士
 2021-04-08
 59
 
九、共同點
 黃文謙
 2021-04-08
 25
 
四十七、人生休止符
 徐武豪博士
 2021-03-31
 67
 
八、公平
 黃文謙
 2021-03-31
 32
 
四十六、放手是為了得著
 徐武豪博士
 2021-03-25
 82
 
七、樂觀
 黃文謙
 2021-03-24
 91
 
四十五、窮則變,變則通
 徐武豪博士
 2021-03-17
 140
 
六、孤單
 黃文謙
 2021-03-17
 122
 
話題專輯
《”武”筆留言》
徐武豪博士
 
《創世記》研讀
徐武豪博士
 
「職場亮光」
黃文謙
 
「道可道,非常道」
徐武豪博士
 
「哲思破格」
張國棟博士
 
「漁翁撒網」
俞真(Calvin)
 
「真金不怕洪爐火」
梁斐生博士
 
「本週評論」
胡志偉牧師
 
「熱點問答」
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
 
編者/作者
梁斐生博士
俞真(Calvin)
胡志偉牧師
徐武豪博士
關鍵字
差傳社區青少年人物職場聖經成長家庭信仰長者音樂環境靈修教會
回頁頂 
聯絡我們

真証傳播
福音傳播中心
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
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 下午6: 0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852) 2409-1233
(852) 2615-9806
info@gnci.org.hk

網站地圖
機構事工
Tvpluz
人物見証
申請播放
城中話題
機構出版
認識我們
你的支持
福音產品
下載區
手機應用程式

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訂閱電子報

你的支持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