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歷史上, 有多少強權帝國, 興替靡常,政權瓦解,灰飛煙滅。希臘帝王亞歷山大二十歲登基,二十三歲降服波斯帝國,國富兵強,數年內稱霸世界,國勢強盛,空前絕後,威榮盛蓋,舉世無雙。但年三十三便病逝巴比倫,曲終人散,前功盡棄。
二十世紀的希特勒,曾經攀登聲望高峰,帶給數千萬日耳曼優秀民族稱霸歐洲的曙光。二十世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十月革命曾經帶給無數世人夢寐以求的烏托邦,但八十年代末期,“蘇東波”(蘇聯、東歐變革),神奇妙地將窒息人權、自由與安寧的專制統治埋葬在歷史的廢墟中。
單單在本世紀,有多少青年男女曾經長期受到蒙蔽,為著心目中的英雄偶像、革命領袖和各種主義赴湯蹈火,犧牲一切。最後,經歷歷史的長期演變才暴露出他們的愚蠢無知和人的局限性。由德國的納粹、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伊拉克的薩坦胡申,以及“蘇東波”的變革,很清楚地顯露時光衝擊考驗的重要性。
隨著二十世紀科學的長足發展和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科學主義,以及近代的實存主義的興起,基督教在近三百年首當其衝被否定,成為被批判攻擊的對象。兩千年來,將人類的歷史分成A.D(. 公元)與B.C(. 公元前)的猶太人耶穌基督,也成為人類爭執不休的焦點。
但是,基督教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近年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華人社會有令人鼓舞的發展。而耶穌基督更加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救主,祂的言行也越來越深入各國、各民族,乃至全球文化當中。僅舉一例,現在全世界各國,包括所有無神論的國家,都以耶穌出生的年份作計算年曆的準則。本書第八章已經提到,今日在以色列,除《聖經》以外,猶太人史書文獻也有不少有關耶穌生平的記述。
英國著名的非基督徒歷史與社會學家魏爾士(H.G. Wells,1866-1946)在他的名作《歷史綱要》(Outline of History )中用歷史學家的準則來衡量一個人物的偉大性,“他留下什麼持久性?他有否促使人們走上新的思想路程,並給予持久的推動力?憑這些準則,耶穌無異佔了首要位置。”他提到,“任何沒有神學成見的歷史學家都會發現,當他要描述人類歷史的發展時,不能不將窮困偏僻的拿撒勒小城身分低賤的教師放在最顯要的位置。古代羅馬的歷史學家特意完全忽視耶穌。然而一千九百年後的今日,一位像我這樣否認自己是基督徒的歷史學家,都發現到,人類歷史舞台的燈光竟然集中在這位突出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上”。他又指出:“若要假想耶穌不是一位歷史人物,祂的生平事蹟全是虛構的,遠比要接受《聖經》福音書所記載的故事為事實更為困難,而且會產生更多問題。”
(註一)麥道衛著,《鐵証待判》,更新傳道會,187-18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