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馮思聰──
關愛創造

系列

人前人後

馮思聰──
關愛創造

馮思聰

4/7/16


《明報》2016年7月5日‭/‬《AM730》7月8日 在香港環境保護署工作23年,馮思聰博士眼見社會建設發展迅速,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念物理學出身的他自然而然地從科技方向探索挽救之道,但他認為技術的出發點要有道德的帶領;環保也並不是只關愛花草樹木、昆蟲走獸,或是環境空氣等等,更重要是人本身。他所提倡的「關愛創造」背後自有一套整全的看法……

在香港環境保護署工作23年,馮思聰博士眼見社會建設發展迅速,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念物理學出身的他自然而然地從科技方向探索挽救之道,但他認為技術的出發點要有道德的帶領;環保也並不是只關愛花草樹木、昆蟲走獸,或是環境空氣等等,更重要是人本身。他所提倡的「關愛創造」背後自有一套整全的看法…… 與馮思聰博士從他位於港島中半山的家,一邊談一邊往山下走,在攝氏30度的炎熱天氣下,真的有點辛苦,但他卻是健步如飛。 「我從前在灣仔稅務大樓上班,從這裡走過去,大約下200級樓梯,再經過灣仔街市,便回到公司,大概20分鐘,下班回去約25分鐘,我覺得對健康有好處。所以雖然星期六日不用上班,或者現在退休了,我還是跑下去,又走上來,保持身體健康。」


“人是創造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一個關愛對象,人的社區也是一個關愛對象,這三者要一起前進”

二十三年來,他每天都是這樣下山上山,我就好奇,穿著筆挺西裝這樣走路,汗流浹背回到辦公室,會不會有點狼狽?他說,其實自己會早一點出門,穿著短褲T恤走路,回到辦公室才換衣服。這樣看來似乎有點麻煩,也花時間,但他的觀念是,為了地球和人類的好處,必定要有點犧牲才能實踐「關愛創造」。 甚麼是關愛創造?那要從馮思聰博士所相信的基督信仰來理解:「對上帝透過自然界直接或間接供應我們一切,我們要回應並感恩。一方面珍惜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水、食物、陽光、通風、遮蔭處……等,僅支取所需用的,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另一方面,感激別人供應我們需用的食品、衣服、自來水、藥物、電力等,我們要節約,並以公平待人,例如:以『公平』的價格購買物品。」 因此,他認為環保並不是只關愛花草樹木、昆蟲走獸,或是環境空氣等等,更重要是人本身。 「人是創造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一個關愛對象,人的社區也是一個關愛對象,這三者要一起前進。不然,你一個人在家中過聖潔的生活,到了最終,社會全都毀壞了,你也不能前進。」 馮博士有一個生活習慣:「我通常會在升降機前等待與別人共乘,這樣既節省能源,也兼顧別人的需要。」 馮博士和太太平日盡量奉行簡約生活:絕少開冷氣,晚上睡覺使用蚊帳,加一把小風扇,便度過炎熱的夏天;家中一些廚櫃、餐桌都是用別人的二手家俬;煮食爐、雪櫃和熱水器等都盡量以省電省水的方法來使用。他本著的原則就是:「不需要用的東西,用了就是浪費。」


“如果我們要在環保或者關愛創造的領域裡,鼓勵人去參與,首先一定要改變人們內心的態度”

馮博士於1984年在多倫多大學取得大氣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環境部工作,後來加入香港環境保護署。 「其實我一直對物理有興趣,因為物理似乎是追求最終的真理,但是大自然千變萬化,有很多有趣的東西,我又想知道,所以我讀大氣物理,來滿足自己。讀完大氣物理,很自然去做跟大氣相關的工作,就是用數學模型模擬大氣的變化,後來我們再加進一些化學元素,例如臭氧、二氧化碳等等,成為模擬空氣污染。」 他亦是基督徒環保關注組成員,熱衷於聖經與環保的神學研究。因為種種的背景,他對科技、土地與保育大自然有較為整全的看法。 他曾撰文談到聖經中上帝頒布的「安息年」(禧年),對大自然和人類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們利用土地耕種6年,第7年要讓土地休息(安息年),藉此把大自然帶進與上帝、人類的大和諧;否則無休止的榨取土地‭/‬大自然,就是傷害生態,這不單違反了生態的公義,亦違反了上帝的公義。可惜的是,現在大多數銀行家、房地產發展商,甚至一些農民,都只把土地看為一種商品或賺錢的工具,看不到那是關愛的對象,並具有公義價值。 「政府制訂了不少環保政策,但如果我們要在環保或者關愛創造的領域裡,鼓勵人去參與,首先一定要改變人們內心的態度。」 作為環保科學研究者,馮博士亦曾撰文論述科學、技術、環保與創造,對於大自然受到破壞而人類正承受苦果,不無沉痛。 「廣泛環境破壞,在全球氣候急劇變化下,達致高峰。二氧化碳是動物的自然產物,但由於人類過量使用化石燃料並同時損壞大自然吸收它的能力,就傾覆了全球氣候的平衡,成為殺手。因聚積的二氧化碳而被困的熱能,已透過大氣溫度上升,令天氣變得更暴烈難測,季節無常,兩極冰帽溶解,以致海平面上升及低窪地區遭淹沒,令在地域上固定的人類居處及生態系統極難適應,帶來廣泛破壞甚至毀滅。」


“人是有限的被造之物,知識是讓人更好的管理世界,而不是主宰世界”

面對這全人類的困局,馮博士曾嚴正的提出「懸崖勒馬」、承擔責任抑或任由世界破壞至死的抉擇,「目前有超過六十億污染溪澗流進這環境污穢坑,但這溪澗都不一樣。有錢、有先進科技的人們造成更大破壞,因而要負更大責任。雖然技術可助解決問題,最終方案仍要基於公平,亦要求犧牲。這是道德要求。」 承擔責任的前提是謙卑,承認我們也是受造者,在創造主前負起管家的角色,愛護整全的創造:「人是有限的被造之物,知識是讓人更好的管理世界,而不是主宰世界。惟有謙卑地順從造物主原本創造世界的心意,實踐關愛創造,人類才有盼望。」 前面有否出路?馮博士懷有盼望,曾在文章表示,上帝讓科技為人效力,但需有道德的帶領:「例如生物碳,就是將生物『廢料』轉化成穩定的碳,放進泥土的技術。這既可減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又能使土地肥沃,增加生產,有助貧窮人,眾人亦受惠。事實上,有很多技術等待我們道德的帶領。」 馮博士說,物理學探求最終的真理,「我想追求最終的真理,別人告訴我聖經是最終的真理,我便去研究,然後發覺聖經真的很美麗。即使我們有多少知識,我們都永遠不能取代上帝,因為上帝的無限,是我們有限的人無法掌握的。」我們就不能以我們有限的生命去掠奪和破壞至高者的創造,讓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受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