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人前人後
黃民──
死之安 生之勇
黃民
20/11/14
(am730,2014年11月21日) 生命無常,死亡可以猝然臨到,我們無論如何忌諱也要走向生命的終點。生死兩茫茫,人在面對親人離世、哀痛難喻的時刻,還得辦理死亡証、處理殯葬事情,但那到底不是辦婚事會讓人興高采烈……對死亡,可以有更好的準備和安頓嗎?而對生者,要漸漸走出喪親的哀傷,又有更好的路徑嗎?黃民牧師是香港罕有著力於生死教育的先行者,幫助眾生面對這些生死大哉問。
直視死亡 及早預備
黃民牧師是資深牧者,當了35年牧者,2008年加入基督教靈實協會的福音事工部,擔任主任院牧。「很多牧者同樣要陪伴教友經歷老、病、死,你推廣的生死教育又有什麼不同?」黃民牧師才剛坐下點了杯咖啡,我就「不怕死」的問了這個問題。黃牧師完全沒有被我嚇倒,反而溫柔而堅定地說:「我們普遍忌諱談論死亡,以致家人及自己面對嚴重病患及面臨死亡時,不知所措,基督徒也沒有例外,我決定提醒大家要在死亡來找上門前及早預備。」 「聖經馬太福音25章31-46節時常令我想起上帝要我服侍什麼人?就是貧窮人、患病的人和失去自由的人。」黃民牧師說。1995年黃民牧師從加拿大回流返港,就是為了照顧患病的父親。2003年父親過世,他突然發現家裡長輩都一一離開了,下一個要辦喪事的就是他。從自己的死亡思考出發,才驚覺香港人很少為死亡作出準備,那跟他在加拿大生活時的體驗有很大的差異,於是觸動了他思考要在香港推動生死教育。
死亡不是終結 苦難中有平安
究竟什麼是生死教育?黃牧師說:「生死教育就是直接引導你正視身心靈的老、病、死,處理死亡Death、臨終Dying、哀傷治療Bereavement。」他引自己的一次驚魂記來舉例:「曾經醫生說我患上癌症,那一刻我也會懼死,也會忍不住問上帝:『你為什麼這樣對我?』」雖然後來檢查報告推翻了當初的診斷,但是這經驗讓他更信靠上帝──聖經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終結,就算快要離開世界也仍然可以與病共舞。黃牧師以過來人及慈父的口吻跟我說:「記著,病患不可摧毀生存的勇氣,我們要學習苦難中也有平安,這才是信仰。」 黃民牧師積極地閱讀有關生死教育的資料、尋找相關課程裝備自己。2008年,他參加了香港大學的美善生命計劃,還有由靈實協會、善寧會和中大醫學院的「End of Life」課程,啟發了他用適合自己的方法推廣生死教育。當時他的崗位就是基督教靈實協會的福音事工部主任院牧,服務的對象都是長者,於是他先從跟工作有聯繫的長者宿舍開始。
推動生死教育 尊重生與死
「開始時其實不容易,香港人始終有忌諱,於是我以『包羅萬有』的方式吸引長者參加,收費便宜之外,會參觀義莊及棺木供應商,還有豐富茶點才行!」黃民牧師那次試了水溫後,就開始向周遭認識的教會宣傳,教學相長下,三年裡不斷修改課程,務求資訊全面(包括舒緩服務、辦理喪事程序、甚至如何處理骨灰等),內容處境化及生活化,到了今天,才有大家稱許的一套生死教育課程,邀約黃民牧師分享或開辦課程的單位也愈來愈多,「當然社會風氣開始改變,大家比較願意正視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的事實。學員之中其實比較多的還是中年人,一來他們比較開放,二來他們需要為父母的老病及身後事作準備。」黃牧師甚至帶團到台灣交流,並認識大學醫學院的遺體捐贈計劃等。 黃民牧師認為目前香港的醫療及福利制度,並沒有照顧患絕症或長期病重的朋友,他們最擔心的其實是家人及家庭經濟上的負擔,其次是政府的殯葬設施需長期輪候,間接延長了生者喪親的哀痛,反映了香港政府對於死亡這個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的不尊重。他希望香港的生死教育可以有更多的進步,包括生死教育在可納入正規課程框架內,以及政府終可倡議以人為本的殯葬政策。 2013年,黃民牧師的弟弟「爬頭」,先於他告別這個世界,並捐出遺體給中文大學醫學院作醫學教育及研究之用。黃民牧師很支持這種既造福社會又合乎環保原則的決定,他自己也早訂下遺囑,與家人商議好他日的後事,安然準備好踏上人生的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