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
眼花撩亂
沒有恰當的表達,資訊就會變成雜訊。 請以普通話閱讀以下這段文字: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試釋是事。」 大學時看過一本奇書名為《絕聯奇文》,其中記載這一篇由國學大師趙元任在1930年代所作的同音文「施氏嗜獅史」。趙元任以其湛深的國學修養和豐富的想像力把漢語「以形表意」的特色及普通話裡同音多字的情況作了一次巧妙生動的演示。你可以想像如果你用普通話把這篇文章對你的朋友唸一遍,而不給對方看文字(character)的話,對方在聽得頭昏腦脹之餘,大概會以為你受了甚麼刺激,精神有異,有趣的內容亦會變成毫無意義的雜訊(noise)。 在社交網絡以及電子通訊的範疇中,大量的資訊令我們出現資訊超載的情況。除了眼花撩亂之外,亦無法把有用的資訊從雜訊中分辨出來。影響所及,我的體驗就是把所有訊息預設定性為雜訊,只會留意一些我期待或很熟悉的機構提供的資訊。如果你是Facebook用戶,在每天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動態消息(Newsfeed)中,你閱讀了多少?如果你有使用電郵帳戶,那你是否每天都能把所有的電郵打開而且看完當中的內容?在這些體驗當中,你有沒有試過因此錯過一些重要或有用的資訊?
一個極端的資訊超載例子: 我有173,682封未讀的電郵,你告訴我為何要活下去?
資訊?雜訊?
在這種資訊超載的情況下,無論是教會及基督教機構,或是在基督徒的個人層面,要有效把福音及牧養資訊傳遞,避免其變為雜訊(noise),以期透過社交網絡進一步鞏固、深化與延伸與服事對象的關係,必須注意建立資訊表達的個性(character)。 所謂資訊表達的個性,簡而言之就是建立貫徹而鮮明的風格,讓服事的對象能留下深刻印象,並能在芸芸眾多資訊/雜訊中脫穎而出,爭取到注意力。這當中的考慮涉及有關事工的特質、視覺設計、圖像運用、編輯技巧、讀者心理等等多個不同範疇。關鍵包括要珍惜讀者的時間,以一語中的、精簡準確的方式令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要點,以決定是否作進一步閱讀;同時善用圖像的力量極其重要,一幅好的圖像能在半秒之間代替千言萬語;提供資訊的頻率、時間、與讀者的互動性等等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課題。由於篇幅所限,我會在往後數篇文章中對各個要點作進一步剖析。 我們既然知道所傳揚的訊息與別不同,絕非雜訊,如果不多花心思把具備永恆價值的生命訊息好好表達,那不是太浪費了嗎?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歌羅西書一章28節)
延伸閱讀
1. 施氏嗜獅史 * 「施氏嗜獅史」又名「施氏食獅史」。可是我還是覺得叫「施氏嗜獅史」比較好,因為這個名稱無論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發音,都能馬上領會到文章的主題。 2. Noise to Signal: Inbox Zero saves lives, people.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tangramhk.wordpress.com/2010/12/03/difference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