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捨
(引言:所謂「貪多嚼不爛」,面對琳琅滿目的各種新媒體平台和工具,或許讀者們都試過面對「選擇困難症」的情況。今期〈取捨〉,筆者與讀者們分享一些筆者取捨新媒體平台和工具時的思考。) 有吃過自助餐的朋友,大概都會建立一個「自動取捨機制」。餐廳雖無限制地讓你吃,可是肚皮的容量總有限制呀!在新媒體的世界,各種平台和工具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這個很好,那個也不錯,讓我們很容易碰上「選擇困難症」。然而,新媒體盛宴與我們熟悉的自助餐很不同。 對自助餐提供的食物,我們心裡大概都有點兒底,就算真是不曉得是甚麼,試一試的風險和成本也很低。新媒體卻不同,有不少平台和工具是我們不熟悉的,了解、學習、嘗試的成本相對較高,而且資源、時間、人力都有限,即使有心想多試幾個也不行。再者,即使我們完全了解這些平台和工具,也不代表它們適合我們的脾胃。 弟兄姊妹們常問筆者如何在新媒體平台和工具間作取捨,筆者總是會先問幾個問題:
1.目標與期望成果的因果關係
為甚麼你要用新媒體呢?「年晚煎堆」現象是新媒體上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單單抱著「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心態,只想著「人人都用新媒體,我們怎可以落後」,而沒有想清楚你的機構、教會或事工為何要用新媒體,倒果為因,後果自然難以令人滿意。 在你的機構、教會、事工中現時有何欠缺,新媒體是否適合的工具去填補這些欠缺呢?舉例來說,如果你認為機構的奉獻不足,想用新媒體拓展奉獻渠道,那你就要攪清楚,有了渠道不等於接觸到目標受眾;接觸到目標受眾不等於他們會認同你們的異象定位;認同你們的異象定位也不等於會以具體行動支持。 因此,找出新媒體如何在你的目標與期望成果之間發揮作用是必要的考慮。第一個要作的取捨,就是到底應否用新媒體。
2.內容特質及整體策略
你分享的內容在形式上是以文字為主還是圖像主導?在性質上是信仰反思、靈修點想還是福音見證?每個新媒體平台和工具都有不同的特質,適合不同類型的內容。 三年前,香港道聲出版社想把《信徒箴言》製成電子書的手機程式(Mobile App)。然而,經與他們討論後,我發現原來他們的目標其實是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信徒箴言》這個靈修工具。於是,我就建議他們不要只著眼於手機程式,而應構思建立一個「信徒箴言電子平台」,當中包括了手機程式、專題網站、Facebook專頁、Twitter及Pinterest,讓沒有智能手機的弟兄姊妹亦能透過電子平台接觸《信徒箴言》,同時亦能透過定時的內容分享,與讀者建立聯繫,凝聚社群。結果,因著不同平台的彼此配搭,整體成果比原來的設想更好、更全面。 因此,第二個要取捨的是選用甚麼平台和工具,和如何加以配搭。
3.用者角度
你的受眾群體是誰?他們使用新媒體的模式和習慣如何?他們會留意甚麼資訊?這些問題對於你如何選擇用甚麼平台和工具,以及如何運用,至關重要。 我們不難看到很多福音機構、教會等都只是把Facebook當作另一個佈告欄,卻完全忽略了中間的情感連繫。另一種常見情況,就是把Facebook當作廣告欄,「有事鍾無艷」,有新書、新活動要推廣才出現,平時卻疏於與受眾保持連繫。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換個位置,想想我們自己看Facebook的習慣,就會發現我們往往對於佈告式和廣告式的資訊無動於衷,能吸引我們注意的常常是一些能觸動人心的材料。 以上文提到的《信徒箴言》為例,經文的分享當然能觸動人心。然而,我們如果從用者角度設想一下,純文字的分享是很容易被忽略、被湮沒在資訊洪流中的。因此,我與道聲團隊就構想了在作經文分享時配以相關的圖片,讓讀者先被圖片吸引,再看到呼應的經文文字,可以更深入體會經文。 因此,第三個要取捨的是考慮用者角度,以決定如何運用這些平台和工具。 以上這些思考,其實都不是甚麼深奧的道理。然而,有趣的是,這些並不深奧的道理卻往往最被忽略,成為不少福音機構、教會以及事工的新媒體殺手。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羅尼迦前書 5:21)
延伸閱讀
1.What are the best social media platforms for your business? 2.How to Choose the Right Social Media Platform for Your Business
互動平台
Facebook專頁:http://facebook.com/netfish.hk 基督教新媒體運動:http://netfish.cc 相片來源:Africa Studio / dollarphotoclub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