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悼念司徒德 : 使命教會的牧者(上)

司徒德(或譯斯托得,John Stott)於7月27日安息主懷,終年90歲。司徒德被譽為「廿世紀福音派教會最有影響力的領袖之一」。他確是聖道的卓越管家,也是忠心宣講聖經信息的牧者,更令人欣賞是他委身服侍眾教會,從不建立本身王國。 

筆者年輕時,他的著作《真理的尋索》(Basic Christianity)、《別埋沒你的頭腦》(Your mind Matters)、《獨排眾議的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等,滋養我對信仰的認知。80年唸神學時,神學生定期獲贈《聖經信息系列》(The Bible Speaks(Today),其中數本由司徒德撰寫的《以弗所書》、《使徒行傳》、《羅馬書》等。筆者能近距離接觸司徒德,乃於2000年「阿姆斯特丹宣講式佈道者大會」,當時有來自香港的陳恩明、何能國與筆者作即時傳譯;司徒德為大會講員之一,他於聚會前前來,與各地傳譯員見面與交流。筆者去年出席南非洛桑會議,獲贈司徒德最後一本著作The Radical Disciple(筆者譯為「作根基的門徒」);並今年於某堂會每月選講其一的門徒質素。司徒德的著作與講道(前往「諸靈堂」網頁就可下載聆聽),一直深化我的思考。


委身一體教會

司徒德於17歲清楚悔改得救後,就往住處附近的聖公會「諸靈堂」(All Souls Church)聚會。他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後(修讀法文與神學),24歲被教會按立為會吏;當他29歲時,受任命為教區長;他定期在教會講道,直至80歲。他一生屬於一間地方堂會,並在母會忠心事奉;但他絕不是狹窄的堂會主義式牧者。 

50與60年代的聖公會,自由神學流行;司徒德要在聖公宗內持守福音信仰,傳講聖經真道,困難重重。「福音派」於英國聖公會被視為「學術欠奉」、「理性不足」、「思想狹隘」等,福音信仰牧者受到排斥。據艾得理(David Adeney)分享,司徒德首次於1963年來港時,當年中大崇基學院因聖公會主教何明華下了指令,於是司徒德未能於校園領會,只能私底下舉行聚會。多年後,聖公會有所改變,司徒德多次來港主領公開聚會。 

1966年10月倫敦舉行「英國福音派會議」(National Assembly of Evangelicals),英國著名牧者鍾馬田(Dr. Martyn Lloyd-Jones)倡導福音信仰牧者要從自由神學的教會分離出來,司徒德為會議主席,他即場表達相反意見,勸勉牧者要留守在本身宗派,才能帶來福音的更新與復興。司徒德成功使福音派教牧在本身宗派內服侍;陳衍昌牧師稱他為「開明與福音的結合」(2004年),而「福音派聖公會」的承傳,功勞自然離不開司徒德。 

司徒德於牧會期間,同樣面對靈恩運動的挑戰。1962年,他的助理牧師哈柏(Michael Harper)於個人讀經後有「靈恩式經歷」,司徒德不認同有關經驗,但他容許哈柏繼續在堂會服侍(哈柏於1964年離開「諸靈堂」,成立了Fountain Trust)。因著要面對來自各方的靈恩挑戰,他寫了《當代聖靈工作》(英文原著,1964年出版)。司徒德後期對靈恩運動表達友善與寬容,然而其基本立場不變。
 
他於Evangelical Truth申明:「福音派未能一致同意有哪些屬靈恩賜現今可供運用,或若干恩賜較其它重要;但我們有可能同意(i)恩賜的本質是非常多樣化;(ii)恩賜的目的是達成共同美善,就是建立有質量的教會;(iii)恩賜的標準是以它能造就教會的程度來作衡量。」(123頁)這是教會領袖要有的氣量,縱使個人對某些恩賜的運用,在見解上各有不同,但這不應成為教會合一的攔阻。

 司徒德一生熱愛教會,他認識的聖公會不是完美的,甚至在神學思想與制度權力是與個人信念有衝突的;他看有形的教會必然是麥子與稗子共存,然而不是視之為理所當然,乃竭力建造成熟而有深度的教會。華人教會領袖需要有「我們共信一體聖而公之教會」的道統,不是實用性的事工主義。在追求教會增長的浪潮中,司徒德見証是不為了所謂數目式增長,而去掉了整全的教會觀。這為何陳喜謙的「只有事工、沒有教會」一語中的,說明了當今福音派教會的亂象。我們需要更多如司徒德一樣的「教會人」(churchman),一生熱愛與服侍教會。(待續)

(此篇文章分兩期刊登,將刊於《使命與領導》第17期。)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