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精明與正直

引言

有人說人生如舞台,有人在演,有人在看。演的人演的時候會投入,演完之後會抽離。看的人看的時候也會投入,看完之後,有的人會從所看的有所學習,有的人卻會如風而逝,只有一時之感觸,卻無日後之影響。 有一個廣告中提及人在人的生命中會遇見約一萬個人,但在我們生命中能留下痕跡的卻寥寥可數。反過來說,也有約一萬個人會遇見我們,我們能在別人生命中能留下痕跡的也寥寥可數。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如同一場戲,有人在演,有人在看。我們在觀看別人,從別人生命中學習,別人也在觀看我們,從我們生命中學習。問題不是有沒有觀看,又或有沒有學習,而是看了什麼,學了什麼。 一切的看有兩類,好與壞,一切的學也有兩種,學好與學不好。人若看見好而學不好,浪費了;人若看見壞學了,闖禍了;人若看見壞而沒有學,有幸了;人若看見好而學好了,有福了。人不單要看得清,分辨好壞,也要學得好,能定成敗。 聖經中的歷史記載目的便是要人從中學習,從學習中可以成長。《創世記》的內容主要以人物貫通全書,由亞當夏娃的第一個家庭到雅各的一家。內中的故事,不單有情節,更有道理,看見人性,也看見神心。人要從其中取其之長而學之,又要見其之短而避之。 《創世記》到了四十四章,約瑟與兄長們第二次見面,也是他第一次與他同母的弟弟便雅憫見面。整章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約瑟與猶大。從二人的身上,可以看見人的精明,但也可以看見人所需要的正直。人若精明而不正直,又或正直而不精明都不好,人要有精明而正直才是美。


(一)約瑟的精明與正直(1-17節)

兄長們帶著便雅憫到了埃及,約瑟居上,他們居下,因為他們實有所求,約瑟亦能有所給。約瑟基本上以他的地位權勢,他可以為所欲為,但正如以前的文章中提及,他並沒有把積壓多年的怨氣發洩出來,也沒有趁機報復當日被賣之仇。他要見便雅憫,他也明顯地恩待他們,不單給他們所需的糧食解即時之困,也把他們帶來的銀子放回他們的袋中。約瑟此舉,連他的兄長們也不解,甚至因而懼怕,提心弔膽,戰戰棘棘(四十二章28節)。 到他們在逼於無奈的情況下要再回到約瑟那裡時,他們把約瑟要的便雅憫帶去,也準備了加倍的銀子帶回去。銀子的事並不如他們所想,約瑟甚至為他們設宴。那有一國之宰相為求糧的人設宴,他們最後與約瑟一同宴樂(四十三章34節),帶著所需之糧食高高興興地與便雅憫一同回去,可以說是功德圓滿,盡興而回。 誰知在路上被約瑟的家宰追上,又在便雅憫的口袋里找出聲稱被盜的銀杯。這不是普通的一個銀杯,是約瑟所用的銀杯。雖然約瑟仍然把他們的銀子歸還他們(1節),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誰拿了約瑟的銀杯便要留下。 從整件故事中,可見約瑟第一次見兄長們時,他設計要見便雅憫,第二次見他們時,他又設計要留下便雅憫。約瑟被賣是事實,但他並沒有懷恨於心,要報此被賣之仇。相反,他一方面解一家之困,同時也顯為兄之情,要見便雅憫,甚至要把他留下。

約瑟是否真的想留下便雅憫,不想與兄長們相認,甚至沒有想見他的父親雅各,從以後的經文中可見並非如此。他有他的佈局,他有他的步驟,正如法老立他為宰相時稱他為有聰明有智慧的人(四十一章39節),甚至把全國的國運交在他手中,可見約瑟的智慧非比常人。其後見他處理埃及之事務,如何積蓄糧食,如何以糧易畜換地(四十一章47-49節,四十七章16至26節),可見他是何等的精明。 如今約瑟與兄長們重逢,昔日的事難免湧上心頭,總要有一個了斷。他並沒有即時表明他是約瑟,更沒有即時要他的兄長們承擔昔日的錯。他要先探討一下他的兄長們自賣他之後至今如何。洩心裡的恨容易,忍一時之氣不易。人若沒有一定之見識,所需之精明,只會火上加油,難以息事寧人。 約瑟第一次懷疑他們為奸細(四十二章16節),第二次指控他們中有人偷竊。第一次他用計,為的是要見便雅憫,還可以說是用計。第二次卻明明是插贓嫁禍,為要留下便雅憫。如上文提及,又從以後經文中可見,約瑟已明白他被賣至埃及是神的心意,他也有意要把他父家接到埃及。既是如此,為要留下便雅憫,何用施計,甚至插贓。他如此做,豈非多此一舉。 約瑟明白神的心意,但他不知道他兄長們的情況,這兩次相遇給他有機會認識他們。兩次的相遇,兩次的困局,他的兄長們一而再的認為是神對他們昔日賣弟的審判,一次又一次地直認其罪(四十二章21-22節,四十四章16節),他們認為西緬被留在埃及,便雅憫口袋中找出銀杯,都是因他們的罪所致。 兄長們第一次在他們自己中間直認其罪,第二次願意與便雅憫一同留下(16節),又顧念父親雅各的要求。這都一一顯出他的兄長們今非昔比,最少他們有一份正直的心,他們願意承認,也願意承擔。昔日他們對約瑟無情,不顧而去,今天他們沒有捨便雅憫而不顧。約瑟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了,兄長們變了,變好了。

衝動的人會壞事,頑梗的人會敗事。約瑟不衝動,兄長們不頑梗,大家都軟下來了。一不記前仇,一不忘舊惡,這是何等美的一幅圖畫。若一方不變,後果便會完全相反。這個曾經破碎的家便不可以破鏡重圓,雅各也難以避免「白髮蒼蒼,悲悲慘慘的下陰間」了(四十二章28節,四十四章31節)。 約瑟很精明,他不會衝動行事,他的兄長們,也有所改變,由詭詐變得正直,肯承認願承擔。約瑟能放下,兄長們肯負責,這是精明之舉,也是正直之事。 人生在世會遇到約一萬人,對我們而言,會有得有失,有功有過。有些人使你笑,有些人令你哭,有人於你有恩,有人有負於你。人要知恩圖報,但人不一定有仇必報,給人一個機會,接受別人的改變,是明智之舉。新約中有一句很好的教導,「你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七章12節)。經文之後,還加上了一句話 「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就是愛人如己(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9-40節),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加拉太書五章14節)。愛人如己便是要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要自己想想,若你是對方,你會希望人如何待你,你便如何待人。 約瑟有他的精明所在,但他也有他的正直之處。兄長們知錯了,改變了,他便以他們的現在來處理他們的過去。今天人與人之間,必有得失,必有冒犯。不是不要公義彰顯,但也要以恩慈相待。得饒人處且饒人,浪子回頭金不換。人世間自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一直在罪的影響之下,壞事、錯事、苦難、悲劇已太多了。人要精明,也要正直,以致能在黑暗中點上一盞明燈,讓人看見有出路。

昔日有得罪人的要勇於承擔,往日有被人得罪的要樂於寬恕。不久前,聽了一篇道「拆牆者」,牧者勸勉信徒要拆牆,拆去人與人之間的牆。自己一邊聽一邊想起了一個又一個的名字,其中有些是自己得罪的,有些是自己懷怨的。道聽完了,自己也記下了這些名字,有些是多年前的,有些甚至是數十年前的事。自己不單記下,也決定要處理,想了行動,定下時間,把這些人一一約出來,直接說出自己心中該說的話。第一次是最難,但每見一個人,說了該說的話,心中多了一份喜樂,也少了一份擔子,不單自己如此,對方也是如此。 自己最後的感覺是為何要延至現在才做,應早早便處理了。為何?便是因為少了一份精明,缼了一些正直,以致自己不能從自己的洞中跳出來,被困多年。能出洞的感覺是很好很美的,我可以,其他人也可以,何妨一試,作個精明正直人,可以輕輕鬆松,開開心心地活下去,讓人生中的一萬人可以多一份幸福,多一份精彩,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祝福。


(二)猶大的精明與直正(18-34節)

約瑟貴為宰相,能治國必要精明正直。猶大雖然只是一個家庭中的一份子,沒有高位,沒有權力,但人的品格不在於所在,乃在於所是。雅各十二個兒子中記載最多事跡的,明顯是約瑟,第二位可以說是猶大。猶大所作的與約瑟所作的不能相提並論,約瑟是影響著當時的整個世界,而猶大只是在一個家中扮演著他應有之角色。 人之成敗不在於他的成就功績之大小,而是他有否盡其責守其位。約瑟是為相之才便不要屈居人下,猶大不是為相的人也不要強居其位。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治事為人之道,正如《馬太福音》二十五章「按才授任」的比喻中,有僕人得五千,有僕人得二千,經文中說是按各人才幹給的(15節)。有五千的賺了五千,有二千的賺了二千,但一千的卻把銀子埋地,沒有賺該賺的一千。賺五千的與賺二千的同得稱贊,只有不用的得到責備。神看的不是成果之大小,而是忠心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賺,不單要有見識,也要有正直。 約瑟有精明有正直,猶大也有。人不是以貧富分,而是以優劣分,優劣在於人品。人精明而不用,為人不正是為劣,人善用其才,待人有道是為優,約瑟有,猶大也有。 猶大的第一件事跡是救約瑟免死。當約瑟的兄長們想把約瑟丟在坑里,讓他死在其中,猶大勸兄弟們把約瑟賣給以實瑪利人(三十七章19-28節)。他救了約瑟,這是他的精明。 猶大的第二件事跡不太光彩,他為子娶妻,但不幸兩個兒子都因兒媳他瑪而亡。他很精明,為保幼子,打發他瑪回娘家,但日後卻忘了自己的承諾。及後他瑪施計從他得子,他知道後,直認他瑪比他更義(三十八章26節)。他精明但不正直,但他事後之承認顯出他的直正。 猶大的第三件事跡便是第一次由埃及求糧回到家中,當大家提出約瑟的要求時,雅各堅決反對。最後糧食吃光了,他們要再到埃及求糧。猶大不單勸動父親,更願意挺身而出為便雅憫作保,若便雅憫不回來,他願意永遠擔罪(四十三章9節)。如此的豪情壯語,少一份勇氣也說不出來。從他對雅各說的話中,可見他的精明所在,他的正直人品。他是為了全家之存亡,願意站出來承擔這重任。

到了四十四章,第二次見約瑟的時候,一切都似乎很順利。食物吃了,酒也喝了,糧也拿了,在回家路上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姑勿論是誰把銀杯放在便雅憫的口袋中,約瑟官高權重,可以說是百詞莫辯。從猶大說話的內容中,可以說是真情流露,因為他承諾父親要把便雅憫帶回,不能言而無信。他說出的話他要承擔,這是他的正直所在。他由18節一直說到34節,把事情之真相,父親的心願,家中的境況,自己的承諾一一道出。他提及他的父親不止十次之多,他把事情之始末說得清清楚楚,他明白他面前的人是誰,因而兩次以「我主」相稱。整段話可以說是有情有理,合情合理。猶大希望可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很精明,也很盡力。從猶大的一番話,可見他的精明與他的直正,他用詞恰當,他承擔責任。他雖曾失信於兒媳,但他沒有失信於父親,他說得出,做得到。 人生中不單會遇到一萬人,也會有數不清的大小事情,也要做數不盡的決定,定無數大大小小的決策。做不做,如何做,人一生的決定便在於人的見識與品格。有見識的人,會有精明的決定,有品格的人,能有正直的決策。人決定事,事在於人。 每一個人都會有先天有後天,人會有不同的性格,但性格與品格不同。性格可以有內向與外向之分,但這並沒有對錯之別。品格卻有正直與詭詐之別,這絕對有好壞之分。 先天人不能控制,後天人應當負責。先天環境雖不在人掌控之中,但人如何回應卻是人應當負責的。後天可以改變先天,先天不要決定後天。人無見識可追求,人無正直要改變。得該得的,捨該捨的,生命的質素便可提升。見識與正直,都是可以增加,需要持守的。有人說人蠢不能治,我認為人懶才不能治。人不懂不是罪,人不學才是。精明的頭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學習而得的,人要把握學習與操練的機會。

我自幼便不好學,只顧玩樂,無心向學。父母在我17歲時便把我送出國,希望改變環境後,我會改變。自己到了外國,環境變了但人沒變。曾一度勤奮,但只有三分鐘熱度。最後輟學,在餐館打工,樂得其所。在同一餐館的主廚,以過來人的身份勸我重回校舍,他的一番話使我如夢初醒,我決定重新做人。最後完成了父母的心願,大學畢業,成為了一位工程師。其後更蒙神呼召,進入兩間神學院,完成了兩個學位。有志者事竟成,見識是可以增加的。世上沒有最精明的人,只有更精明的人。學無止境,肯學習,願操練,每一天都是成長的一天。不要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不要錯過每一個成長的際遇。有見識的人,不單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其他人,約瑟是,猶大也是,我們都可以是。 品格的操練比知識的增加更難,因為要勝過人性中的罪,一點也不易。正直的品格可以由自己的失敗痛苦中學習而得,更精明的方法是從別人的失敗痛苦中學習。正如引言中提及人生如一場戲,自己在演人在看,但人在演時自己也在看。人要看看成功的人為何成功,如何成功,對方的成功是值得敬佩或是不瞧一眼。人品定成敗,因為成敗也有優劣之分,善惡之別。

如上所言,我自少便無心向學,雖有旁人勸告,告知我當作的事,但知易行難,自己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好玩之本性,並不容易。信主後的新生命使我擺脫了懶的本性,雖不是即時便脫胎換骨,但在本質上改變了。信主後的我仍無心向學,因而輟學。隨著信仰的追求,生命漸漸成長,加上旁人之真誠勸告,自己重返校園,完成學業。不單完成學業,在品格上的改變也影響了自己的處事為人。信主後,過去的問題仍不斷出現,但也不斷更正,不停面對。自己不敢說無過無失,但可以說不斷在減少中。正如前文中提及沒有最精明的人,只有更精明的人,同樣,沒有最正直的人,只有更正直的。學無止境,改也無盡頭。有些改了的錯,過了一段時間又會捲土重來。人就是要不斷成長,不停改變。如有見識一樣,正直的人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別人,使自己不失腳,也不損人。 學無止境,改也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約瑟是有見識的正直人,猶大也是,二人的身份懸殊,但方向一致,便是活得好作得對,為他們共同的家解困,使一家人可以整整齊齊,讓雅各可以安享晚年。


結語

雅各一家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精彩,特別是雅各與約瑟的一生。雅各一生以計謀度日,但他的兒子約瑟與猶大卻有正直的一面,人的生命乃是人的責任,人要為自己的為人負責。 人要精明但也要正直,以至肯承認能承擔,使自己與別人的人生可以更幸福,更精彩。人也要肯追求能改進,以致人可以更精明更正直,使自己不失腳不損人。世上沒有最精明最正直的人,只有更精明更正直的人,人要知缺而學,知錯而改,學無止境,改無盡頭,使人可以更精明更正直。 我們的一生如同一場戲,人在看,但看見的是甚麼,是好是壞,是優是劣。我們的入生會遇到一萬人,我們帶給他們的是喜是悲,是苦是樂。 這都在於我們是不是一個有見識又正直的人。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