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缺環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文化界,特別是教育界,為了提倡科學,曾一窩蜂地推崇進化論。進化論被視為不容爭辯的唯物主義標準與根基。在港、台和海外的華人社會卻又很普遍地出現兩種非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迷信佛教,特別是在台灣,按人口比例計算,台灣現已享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新建廟宇;另一方面,學術界、特別是文化界,許多學者迷信科學萬能,因而也毫不疑惑地把進化論看作是已被証實的、萬古不變的真理基石。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姑且選用非基督教或毫無宗教色彩的科技書刊與權威性雜誌,就可駁辯進化論的悖謬性。1982年4月,美國《生活雜誌》為紀念達爾文逝世一百周年,發表了進化論研討專文──《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否錯?》(Was Darwin Wrong about Evolution?) 該文的大標題寫著:《一百年前的這一月,達爾文去世了,他的進化論解釋,今日受到創造論學者,甚至他的科學同道空前的挑戰。》文內提到:「新進化論(Neo-Darwinism)主要是試圖解釋進化程序的理論(theory)。 但出乎一般人的意料,這理論雖屢經許多學者不遺餘力的研究,仍然無法得到証實。」作者又補充說:「達爾文主義傳了一又四分之一世紀後,正面臨重重困難。」 「達爾文的進化論與特別創造論(Special Creation)相似,二者同樣地只不過是個理論,它們都不能被科學家証明為事實(incapable of being proved as fact),也無從被反証(falsified)。」(1) 英國權威性雜誌《自然》(Nature)指出:「若我們將進化論認定為事實,又以為它已經被科學最嚴格的方法所証實,那麼,我們就必堅決反對這樣的推斷。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進化論絕對的証據。若明天有更好的理論出現,進化論馬上會被摒棄。」(2) 「我們可以說,維護現代合成論(Synthesis)的學者,以盲目的信心多過用理性作他們論點的依據(base their views more on blind faith than on reason)。」(3)

第一關──缺環(Missing Link) 達爾文相信進化過程是透過世世代代連續不斷(successive generation)和點點滴滴微小的進化(minute improvement)來產生新物種(species)的。但一百多年來,學者們探討的結果正好和這理論背道而馳。達爾文自己也曾困惑:「無數的過渡形態(transitional forms)必定存在。但為何我們沒有找到它們?照理應有數不清的數目沉澱在地層裡。」(4)然而,達爾文又為此自我安慰(console himself):「當地質學研究不斷發展,必能找到足夠多物種演變的過渡性化石來証實他的理論,他的疑惑就得以消除。」 若進化論是正確的,地層裡古生物化石的遺跡就應該提供最強而有力的証據。如果生命的演變真是由單細胞的阿米巴(變形蟲)變成魚類,再變成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猿類,最終演變成人類,那麼一定能找到無數的化石以茲佐証。 但過去兩百年化石的收集和研究,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証據。上面提到的《生活雜誌》的專文指出:「在化石的記錄裡,突然出現一群群種類分明且完全成長(fully formed)的魚類。它們神秘地出現,來源無法稽考,極其不符合達爾文所認為的進化程序。」「況且,這些化石記錄出現之前,有令人發狂、不合邏輯的化石間隙(maddening,illogical gaps)。」「這些間隙是不能忽略的,因為它們全部發生在所有主要進化轉變和生理極大變化應發生的時期。」 「到底魚是怎樣變成兩棲類的動物呢?我們應留意牠們身體上最主要的改變,是由鰭轉變成腳。在這過程中,應該有骨盆發展出來支持兩棲類的身體重量。根據達爾文的微變論,我們可期望找到大批由鰭發展出來的過渡形體(transitional forms),以及逐漸硬化的骨盆。但事實上根本找不到這些聯結形體(connecting forms)。」 研究了化石四十餘年的瑞典著名教授赫伯尼遜(Herlbert-Nilsson)對此問題做了以下定論:「化石記錄現在已十分完整,過渡性系列(transitional series)化石的缺失,不能再歸咎於化石的稀少。這是真正的缺失,是永遠也不能被填補的。」 「這些並非古生物學(Paleontology)與達爾文主義之間特別例外的衝突。最低限度,進化論原本的形態,竟然在第一關(first hurdle)已遇到一些決定性的困難(crucial difficulties)。」 進化論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似乎應該越來越明晰,但實際上卻越來越模糊不清。在美國的教科書和博物院的展示(exhibition)裡,生命里程樹(tree of life)已經沒有先前那麼完備。「一直到五十年代,它的幹、支與細枝(twigs)差不多都是連結在一起,用來表達生命形體由共同起源(common origin)平穩進化(supposedly smooth progression)而成。然而, 間隙(gaps)與點線(dotted lines)卻逐漸出現在「失蹤的化石」(missing fossils)本來應佔有的位置。雖然如此,生命里程樹仍然用一棵樹來表示。近期,各種動植物只被展示它們到達進化裡程的記錄,但起源問題已被忽略掉。」(5) 讓我們先假定進化論是正確的,並且假定狗是由貓經過千千萬萬年變化而來的。照新進化論來說,整個變化過程相當緩慢。100%的貓會先變成一隻0.5%是狗、99.5%是貓的動物,然後,逐漸在貓與狗的組成百分比上不斷演變,以致最後變成一隻狗。但事實上,世上雖有不同體形、樣式和大小的貓和狗,但它們必然是百分之百的貓和百分之百的狗。 若進化論是正確的,世上許多動物必然包含各物類合成的混合產品。假如所有生物都是由單細胞演變而來,那麼,一切生物的變化和彼此結合應全無界限,狗和貓或人與其他生物都可無限制的彼此配合。這顯然是極其荒謬的。雖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但只是同一類別(kind)裡的變化。譬如狗可以在狗的類別裡彼此變化和配合,但它畢竟還是狗。科學家至今仍找不出任何越過類別的物種變化的例証。生物界有些有趣的結合例子:馬可以與驢結合產生騾子,雄虎與雌獅結合產生tiglon,雄獅與雌虎結合產生liger,但這些混合而成的生物絕無自我繁殖的能力。 (1) Nature 292期,2 July 1981,第95頁。 (2) Nature 290期,12 March 1981,第82頁。 (3) Science 211期。 (4) Life,April 82,第49頁。 (5) 同註4,第50頁。

bottom of page